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  »  战争片  »  搜神记高清观看

搜神记

评分:0.0

分类:战争片 中国大陆2012

更新:2024-01-09T09:59:03 - 第36集

主演:陈紫函  陈键锋  谭耀文  刘力扬  周绍栋  周德华  陈美行  张粟  冯凇凇  

导演:吴锦源  陈国华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影片详情

吴锦源,陈国华导演执导的《搜神记》,2012 年上映,由陈紫函  陈键锋  谭耀文  刘力扬  周绍栋  周德华  陈美行  张粟  冯凇凇  等主演的搜神记在中国大陆发行,豆瓣评分和口碑都很不错,搜神记手机在线观看等资源均是网络收集而来。一部不错的汉语普通话战争片。

上古洪荒时代,人间领袖伏羲可以占卜吉凶祸福,预测过去未来。拥有这种大神通的伏羲因此定鼎天下,在他的治理疆域内,人妖和谐相处,百姓安居乐业,人间妖界共同尊称伏羲为天上之皇。可是有一天风云突变,伏羲通过河图与洛书,预测到一场毁灭世界的灾难即将降临,同时,伏羲也测出这场不可逆转的灾难之中,还有一线生机。只要抓住这一线生机,就可以让天下生灵得以度过危机。但是这一线生机在哪里,就连伏羲也无法预测得出。就这样,一幕幕荡气回肠、一场场波澜壮阔的上古传说,一个一个被搜罗出来,生动表现上古时期人们共同为解救天下苍生,共建和谐天下而奋斗的情景。。

一起看影院(https://m.stone009.com)为您提供的《搜神记》 HD、BD、720p,1080p,1280p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地址,以及相关的剧情简介、演员、导演、幕后花絮、剧照、海报等信息均由互联网上面收集整理而来,以及《搜神记》的观后评论等内容。更多相关信息可移步至豆瓣电影、电视猫或剧情网等平台了解

影片长评

章鱼小肉丸
2024-01-09 09:01:57
《哈利波特》的掃帚還沒落地,一股新的魔幻風又吹來了。書店裡《暮光之城》( Twilight)擺的到處都是,僵屍變成了最火主題。籍著電影《吸血新世紀》上映之勢,號稱羅琳第二的美國小女人史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作品迅速走紅,成為城中年輕人最愛。上個禮拜五,我在書店裡翻著川上弘美的《龍宮》,旁邊全是討論僵屍或者《暮光之城》電影版相較原版封面哪個好這類問題的年輕人。嚼完英國茶渣子,現在又反芻美國干草,外國糧食吃多了,總有些水土不服。下面開出的一味漢方,對於看厭了僵屍飛來飛去,或者沒甚麼時間閱讀長篇文字的魔幻小說愛好者來說,恐怕是有些效用的。

先旨聲明,我對僵屍、魔法甚麼的毫無偏見,從《格林童話》到《龍與地下城》, 來者不拒。但也別忘了,我們老祖宗就是裝神弄鬼的大家。殷人重鬼,中國信史從一開始就是祭壇上呱呱墮地的。《尚書》、《詩經》裡的祭祀典禮且不必說,屈子一部《九歌》,則全是獻給神祇妖鬼的奇麗頌辭。「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讀這種文字,全身都彌漫著輕柔的浪漫氣息。再晚一點,兩《漢書》《五行志》裡的眾多記載,甚麼「雌雞伏子,漸化為雄」、「人化為狗」、「五色大鳥」、「草妖」,都是鬼神妖異之事。孔夫子叫我們「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可見他老人家早知道「怪力亂神」是人心中最隱密、最難捨的慾望,還還不可掉以輕心,沈溺於鬼神之說。理雖如此, 然而回頭看看五千年中國歷史,祥瑞災異符應讖諱,甚麼沒有?魏晉時代,是個性解放的時代,是真人輩出的時代,也是鬼神之說大興的時代。筆者那一味漢方,就是成於這個時代。它的名字,叫《搜神記》。

《搜神記》是成於晉代的一部怪書,據唐人類書《初學記》卷二十一所摘《進搜神記表》佚文所言, 這部書「撰記古今怪異非常之事」。魏晉前後,由於治亂交替頻密,社會秩序很不穩定,加上漢末宗教氣氛非常濃厚,道教的黃巾、五斗米,佛教的大規模東漸,都加重了人們對鬼神之事的信仰。這種信仰,和東漢思想譜系中的讖諱傳統結合起來,孕生了述異文化和志怪文學,也就是專講怪力亂神,或者把社會人事比附於鬼神。張華《博物志》,任昉《述異記》,加上《搜神記》,就是這種魏晉新文學的代表。四庫館臣寫《搜神記》提要,提到張、任兩部書,認為它們「耳目隘陋,故罅漏百出」,比不上《搜神記》體例詳明、多引古籍,卻是沒有認真讀《晉書.干寶傳》了。如果好好理解晉書本傳裡頭摘引的《搜神記》序文,當知干寶並不是一個迷信文字記載的人。他認為只要不是親聞目睹的東西,「又安敢謂無失實者哉」。在他看來,耳受的「採訪」和眼見的「讀書」,都有其重要性,這正是太史公到顧亭林一脉相承的撰史方針。作為一位老資格的歷史學家(干寶在晉元帝時職為著作郎,受王導之荐而正式任職史官修撰國史,曾撰寫《晉紀》二十卷,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時人咸稱良史。此書今佚,類書如《太平御覽》尚有見引),干寶深知「聞見之難」,然而即便如此,作為歷史學家,也應該盡量把東西記載下來, 傳諸後世以俾他論。這是干寶的態度。當然,他和太史公、顧亭林不同,他記的是鬼神之事,目的是「發明神道之不誣」,這種記述先天就重耳受而輕眼見,尤其在上文我們交待過的時代背景下,採訪回來的故事一定比見載古籍的更豐富有趣。就如今天民俗學收集「鬼故事」,主要還是從各地耆老故舊代代相傳的口述材料入手,不能一味依靠文字記載。寫提要的四庫館臣見不及此,簡單認為《搜神記》多引了一點文字材料就比《述異志》、《博物志》高明。實際上,是既沒有仔細讀《搜神記》(此書採訪材料總體比例遠過於文字材料),也沒有搞清楚魏晉志怪文學對這些材料「所失者小,所存者大」(《搜神記》序文語)的特殊態度。至於以《搜神記》為偽書的奇談怪論,余季豫先生《四庫提要辯證》早有反駁,這裡不多說了。

《搜神記》是特殊時代背景下記載的神怪之事,我們自然不能戴著「是否事實」這副有色眼鏡去一一反駁乃至輕視。據《晉書.干寶傳》所記,干寶本身就喜歡陰陽術數的東西,而且學經是走東漢術數讖諱那一套經學的路子,學京房《易》。他的家庭經歷了兩次奇事,使他下定了寫《搜神記》的決心。一次是小時候父親死了,母親性妒,把父親生前寵愛的一位婢女活人殉葬。過了十幾年,干寶母親死了,他和他哥哥把父親墓打開,準備合葬父母時,發現那位婢女面貌如生,兩兄弟把她抬回家,過了幾天,竟然活了過來,說在地下的時候他們父親常拿食物給她吃。此婢復活之後有了預言能力,而且後來還嫁人生子了。另外一件事,是干寶哥哥因病而死,過兩天又復活了,說看見了許多鬼神之事,好像做夢一樣。據《文選鈔》和《十二真君傳》,《搜神記》卷一異人吳猛令干慶起死回生的故事就是在講此事,干慶即干寶之兄。因為干家復活上了癮,干寶對鬼神之事更有興趣,於是寫了三十卷的《搜神記》。現存版本是明清人從《法苑珠林》和其他類書輯錄而成,只有二十卷,以札記形式排列。其中不少故事看起來荒誔不經,仔細想想,卻別有一番深意。比如卷七收集了不少西晉發生的怪事,這是甚麼意思?最初刊印此書的明代藏書家胡震亨在《搜神記引》文中有云:

余得《搜神記》及《搜神後記》讀之,乃知晉德不勝怪而底於亡也。何者?令升雖始自前載,晉實半之;元亮則晉十九矣。何東西百五十年間,天孽人變,駴人耳目,若斯多也?豈司馬家以兩世凶黠,奸有神器,其陰畫秘算,默為天地之害者,不得不借此開泄,用為非德受命者鑒邪?

這話意思是說,兩晉天下得來不正,司馬氏是以陰謀取天下,不是一刀一槍干出來的事業。「非德受命」,沒有這麼大的頭要戴這麼大的帽,天下依然動蕩不安,怪事異聞層出不窮。明人胡震亨「兩世凶黠,奸有神器」當然罵得很爽,干寶是東晉人,話不能這麼直接,只能借鬼神之事間接批評。所以卷七某些記事,不可能也不必要是真的,記下這些事情,是借西晉的歷史教訓來警告東晉朝廷。當然,有些話也是很直截了當的,比如說晉武帝泰始初年衣服好「厭腰」(《宋書》後有「蓋裙」二字),這種束腰(一說為飄帶)的服裝特色是「君衰弱,臣放縱之象也」。後來「婦人出兩襠,加乎交領之上」(內衣裝在外面),「為車乘者,苛貴輕細,又數變易其形」(追求輕便、有特色的交通工具),這些都是西晉大亂的禍徵。這樣的批評繼承了中國史學的影射史筆,認為各種天文地理人事都暗示或反映了朝廷政治。從這個角度來看,《搜神記》雖然常被視為一部小說(比如魯迅),但也具有濃厚的史書性質。干寶的同時代代人劉惔稱讚他為「鬼之董狐」,以春秋晉國偉大史官董狐來比擬這部「鬼神之史」的作者,這是很恰當的。《晉書.五行志》多採《搜神記》材料,正體現了這種歷史傳統。用修辭學的概念來講,作為「喻者」/ 「喻依」的故事是否真確並不重要,「喻體」即背後道理本身得以彰顯才是主要目的。像太康五年「二龍見武庫中」以比喻胡人亂華(二龍者,石勒石世龍,石虎石季龍也);元康中婦人頭飾以兵器形狀為流行,比喻賈后女主專權,都是這個意思。

除了大量這類影射性的故事外,《搜神記》也有不少具有完整情節的單篇小說。比如卷十八收有一條講狐妖與晉司空張華(上文所提《博物志》作者)論學,華不能及,惱羞成怒之下將狐妖殺害的故事。張華認為不可能有年輕人比他更有才華與及最後那一句「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復得」(這兩個妖怪看不起我,千年道行一朝喪也),乃是歷來嫉賢忌能者的最佳寫照。還有卷十七旅人中途遇怪兩次受驚,活脫脫一篇現代驚悸小說,而且甚具電影感。主角遇到旅伴以後,以為安全了,向旅伴形容怪物形象,旅伴那一句「試顧視我邪?」(你看看我是甚麼?)現在讀起來依然寒氣嗖嗖。還有卷十四關於蠶之起源的那個著名故事。作家矛盾在《中國神話研究》中認為這個故事有後人偽飾成份存在,其實《藝文類聚》、《中華古今註》等去晉不遠的古籍都有完版版本見載,即使有後人偽飾成份也不會「後」到哪兒去。筆者倒覺得這個故事就情節而言甚有風味,馬對負心女子的報復實在精彩奇特。像這類情節獨立完整的小說故事,也是《搜神記》中最富文學價值者,對話尤其精彩。比如狐妖嘲笑張華的「我天生才智,反以為妖,以犬試我,遮莫(口語,盡管,隨你)千試萬慮,其能為患乎?」;女兒罵馬皮的「汝是畜生,而欲取人為婦邪?招此屠剝,如何自苦?」,當然不能不提卷十六宋定伯賣鬼的那一大段人鬼對話。這些對話,和《世說新語》裡頭的魏晉言談一起,構成了一個極富活力的時代氛圍。還有卷一徐光故事對聊齋《種梨》的影響,于吉、左慈異行和正史記載的互證,卷六所記的東漢京都婦女服飾,卷十七曹操殺廟神度朔君的一段曲折,還有背後所反映的河北地方主義......和《世說新語》、《三國志》、《晉書》一樣,《搜神記》是治魏晉史和魏晉文學的必讀書,但它同時也是滿足年輕人幻想需要的一劑土方。古今中外,對怪力亂神的敬畏與喜愛,續而不絕,異曲同工。《搜神記》卷一談到異人吳猛之神通,提到吳猛與弟子回豫章時:

江水大急,人不得渡。猛乃以手中白羽扇畫江水,橫流,遂成陸路,徐行而過。過訖,水復。觀者駭異。

這和出埃及記中摩西過紅海的場面何其相似!這種神怪故事,置諸那個「十分人」的年代,那個鬼神與人類呼吸同一種空氣的年代,天經地義,理所當然。我想,哪天在喜歡幻想的小孩子牀頭能找到一部《搜神記》,中國的魔幻主義文學就真正成熟了。
li1239200
2024-01-09 09:01:33
《宋定伯捉鬼》出自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讲述了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经过一番机智较量,最终将鬼制伏的故事。读者看到鬼被以“人”的身份出现在故事中的宋定伯不断欺骗,不由发出会心的微笑。当鬼在故事的结尾被宋定伯卖掉,出于对“人”这一身份的认同,读者获得了异常的阅读快感。故事的情节本身并不复杂,主要由人、兽(羊)、鬼、三个元素构成,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

在故事一开始,作者写到:“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①从这段简单的人鬼对话中,可以看到故事隐含着一种潜在设定。在后文中鬼曾说“不喜人唾”,说明鬼有很丰富的与人打交道的经验,,鬼没有识别出他的身份,这等于告诉读者,人与鬼在外观上差别不大。在故事中宋定伯得知自己面对的是鬼时,表现的很谨慎,没有说出自己“人”的身份,这一点暗示,在故事潜在的设定中,鬼拥有另人恐惧的能量和威力,是一种比人要强大得多的存在。在人的意识里,鬼是人极大的威胁。也正因读者了解了这种潜在信息才有兴趣继续关注宋定伯的命运。继而,故事中鬼与宋定伯“共递相担”。鬼发现宋定伯身体很沉,询问之后却被“我新鬼,故身重耳”应付过去,几次交换相背之后,居然又毫无防备的告诉宋定伯鬼致命的弱点。渡河时,宋定伯又以“新死”为借口掩饰渡水发出的声音,鬼也没有表示怀疑。从始至终,鬼一直表现的相当愚蠢,不仅从未怀疑宋定伯的借口,也从未对他有任何防备。鬼的这种表现显然与潜在设定相矛盾,而当宋定伯将鬼抓住时,鬼只有咋咋大呼,并未显示出作为鬼的强大威力。于是,故事根本背离了最初的潜在设定,发展成为人战胜鬼这样的结局,呈现出极为反常的状态。

在第一次阅读过程中,读者并不容易察觉故事结局与潜在设定不符,也没有对故事表示任何怀疑,而是很快认同了作者的讲述,欣喜的看到“人战胜鬼“这样的结局。经过多次阅读之后,读者虽然发觉了故事的漏洞,但似乎仍愿意接受故事的结局。虚幻在读者的阅读视野中成为真实并由此为读者带来阅读快感。

《搜神记》中记录的本多为怪异之事,像《宋定伯捉鬼》这样的篇目也有很大的虚构成反,但读者却接受了这些缺乏逻辑、荒诞不经的故事。在《进搜神记表》中作者提到:“臣前聊欲撰记古今怪异非常之事,会聚散逸,使同一贯,博访知之者,片纸残行,事事各异。”在《搜神记序》中作者提到这些怪异非常之事“盖非一耳一日之所亲闻睹也”,自己不过做些整理而已,但又极力强调其真实性,这里作者的身份是一个中介,他将各处得来的故事讲述给更广泛的人群,如同本雅明所谓“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的人所讲述的取自经验——亲身经验或别人转述的经验,他又使之成为听他讲的故事的人的经验。”②作者如何实现了这种转述,将虚幻与真实交错,达到使读者相信故事真实性这样的效果呢?中国古典文论已很难解释,所以我将引入西方文论中的叙事学进行分析。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将《搜神记》归为志怪小说,事实上,“小说”一词在此的含义本身是暧昧不清的。“小说”一词虽早在《庄子》中便有涉及,但中国古代所指的“小说”与西方文学概念中的“小说”(novel)却有很大差别。《搜神记》这样的文体大约可算是“虚构文学”(fiction),而在西方文学中fiction是不等同于novel的文体。③今之学者也有将其称为fantastic,以区别于“怪诞”(uncanny)“惊奇”(marvelous)等文体。④尽管与现代小说差别较大,《宋定伯捉鬼》作为叙事文体同样具备内在的虚实模式。罗兰·巴尔特认为,虚实作品是一种超越国家、历史、文化而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学样式,可以建立起一个能够描述所有叙事作品的某种具有普遍性的模式。“这个共同模式存在于一切语言的最具体、最历史的叙述形式里”,⑤正式基于“叙事”(Narrative)这一概念我对《宋定伯捉鬼》中虚幻性真实性交错这一现象的解读才成为可能。

首先我发现《宋定伯捉鬼》选用了叙述者隐蔽的第三人称,虽然在讲述某些故事时,第一人称会让读者感到亲切从而更加信服,但由于同时“第一人称的选择有时局限很大;如果‘我’不能胜任接触必要情报,那么可能导致作者的不可信。”⑥作者选择第三人称是非常必要的。这种隐于故事背后的叙述并未远离读者,让我们来看《宋定伯捉鬼》的第一句: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
从第一句中我们可以梳理出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基本信息:
主人公:宋定伯
时间:夜
地点:路
事件:逢鬼
我们甚至可以从第一句获得宋定伯的基本信息,了解到他是南阳人并且这件事情发生在他年少的时候。我们如果要继续阅读后面的故事就必须完全认同这些信息,不能对此表示任何怀疑。这种叙事模式利用专断的讲述直接告诉读者事实和判断从而使读者心理上更易于将整个故事自然而然的当作真实的,忽略其中的虚幻性。

结尾“当时石崇有言:‘定伯卖鬼,得钱五千。’也加强了这一效果,这一句几乎是前面叙事的重复但有重要作用。作者在讲述过程中几乎没有发表任何议论,知识简单的叙述事件经过,单在结尾,他借助石崇的话来证明自己故事的真实性,虽然石崇陈述的可靠性最终还是取决于作者本人,但“石崇”作为一种超越时间距离的符号(symbol),他将身处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读者与故事的时空距离强行拉近,又利用“得钱五千”这一精确事实让读者进一步相信故事的真实。所以,当故事脱离原初设定时读者并不表示怀疑,反而顺利接受了这一结果。

读者被作者的叙述迷惑,将真实性当作了故事的特征,最终通过这种真实与虚幻的倒错获得了阅读快感。另一方面,作者的叙事修辞也为读者提供了这种快感。我们再来看《宋定伯捉鬼》的第一句: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
让我们注意作者叙事时特意加入的这一句“年少时”,它带给我们一种暗示,使整个句子容纳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故事的第一句的真正叙事动机是引出宋定伯逢鬼后发生的种种事情,是虚实者摹拟出的“现在”状态,但“年少时”又明显可以感到作者是站在显示的角度追溯过去,一虚拟的“现在”讲述过去。“年少时”同时暗示现实中宋定伯仍然继续生活,而且很有可能这个故事本身就是成年后的宋定伯向别人讲述的,因为只有这样,这个不涉及第二人的故事才有流传下来的可能,这种表达为读者指明了未来可能。从首句的表达,读者其实已经被暗示了“人战胜鬼”这样的结局,从而加强了阅读快感,因为“…我们的快乐常常取决于作者预先告诉我们说,人物的麻烦是暂时的,他们的担心多余到了荒唐的地步。”⑦同时这种预设无形中消解了故事的恐怖气愤,读者可以更适意的展开阅读。

作者的叙事修辞于是达到了将真实与虚幻交错的效果,宋定伯与鬼在幽暗世界的这次行旅故事不断被更多的读者相信、欣赏,使读者终于认为,他们阅读的如此荒诞不经的故事,其实是另一种可能的真实。

参考书目:
① 《搜神记》卷十六,东晋干宝著,中华书局,1979年;以下《宋定伯捉鬼》引文皆出于此。
② 《本雅明文选》第295页,(德)瓦尔特·本雅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③ 参见《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中的论述。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日)柄谷行人著,三联书店,2003年
④ 参见《跨语际实践》第212页标注中对“志怪”一词的解释。《跨语际实践》,刘禾著,三联书店,2002年
⑤ 《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导论》(法)罗兰·巴尔特,见《符号学原理》第109页,三联书店,1988年
⑥ 《小说修辞学》第168页,(美)W·C布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⑦ 《小说修辞学》第197页,(美)W·C布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jiujiu
2024-01-09 09:00:27
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有极容易的,比如鲁迅先生就嘲笑过“陆绩怀桔”,也有impossible的mission,非有天使帮忙不可,比如“孟宗哭竹”,大冬天的,抱竹而泣,居然哭出笋来,比如“涌泉跃鲤”,泉水自动涌出来给他喝,鲤鱼自愿跳出来让他吃,比如“郭巨埋儿”,金子早就等着他去挖呢,还有那董永哥哥抱得美人归,也不知仙女姐姐看上他哪一点?

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只能怪自己的孝心孝行还不够,还到不了感天动地的地步。到了那个地步,一切皆有可能。

宣扬好人有好报,这也是社会舆论指向所必然。孝行的确也值得大力宣传,然而《二十四孝》中只有半个故事属于女性(姜诗妻庞氏),缇萦救父、木兰从军出征这样的孝行竟然不在其中。

最可气最可恨的是两类,

一类如孝感动天、闵损芦衣、丁兰刻木、黄香扇枕、王祥卧冰、吴猛恣蚊,与其说宣扬孝道,不如说宣扬父亲、后母和媳妇的万恶,

明明家里还算小康,不必学冯驩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可闵损的后母给亲生的两个儿子冬衣用棉絮,闵损的却用芦花,哪里保暖?父亲居然也不知道,可见从来不管不问,直到闵损驾车,天寒地冻失手掉了缰绳,父亲叱责鞭打,抽破冬衣,露出芦花。父亲幡然醒悟,要休掉妻子,闵损反而求情:“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王祥的后母更是恶魔,直接拿着斧子去砍,已见不提。欧洲童话颇有类似,灰姑娘的继母约等于闵损的后母,而白雪公主的继母约等于王祥的后母。

但也有后母把别人的儿子看得比自己儿子重的。

晋世名将羊祜的老爸羊道没什么名气,但端的好福气,先娶孔融的女儿,后娶蔡邕的女儿,也就是蔡文姬的妹妹。羊祜的哥哥羊发是前母孔氏所生,羊承和羊祜是蔡氏所生,后来羊发羊承同时生病,蔡氏考虑到不能同时照顾两个人,就专心照顾羊发,结果羊发活下来,羊承却死了。

这个故事也有点小小的奇怪,羊祜的祖父羊续、父亲羊道都是太守,清廉是清廉,可难道连仆人都没有?照顾不过来?

不过这样的好后母不见宣传,越丑恶的后母越是众所周知,固然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也是因为后母不恶毒,怎么显得儿子孝顺?正如丁兰刻木,儿媳妇不孝顺,怎么显得儿子孝顺?

后母、儿媳妇,那都不是亲的,还好说,但是父亲居然也是死人一样,比如舜的父亲瞽叟联合舜的后母、后母所生的弟弟象三番五次要杀舜,不知是何心思?还有一个吴猛恣蚊、一个黄香扇枕,虽有儿子孝顺之心,不见父母慈爱之意,悲夫!

但这一类尚属可赦,第二类就在不可恕之列,那就是郭巨埋儿,家境贫困,母亲便把自己的食物分与孙子。为了免得母亲吃不饱,居然要把儿子活埋,振振有辞的说:“儿子可以再生,母亲不可复得”,掘坑三尺,发现一罐黄金,上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令人毛骨悚然。

自古以来,富人有富人的风花雪月,穷人有穷人的发愤图强,什么头悬梁、锥刺股,什么匡衡凿壁、车胤萤囊、孙康映雪,还有拿着芦苇秆练字的欧阳修,那都是穷的。

二十四孝中,有一多半是因为穷,穷了就才会卖身葬父、埋儿奉母,穷了才会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穷了才会鹿乳奉亲、拾葚异器,所以,穷人好办事,也有故意把自己搞穷的,又是郭巨。

按《搜神记》的记载,郭巨兄弟三人,父亲遗产二千万钱,两个弟弟各分千万,自己却独自与母亲住旅店,打工供养母亲。既然弟弟有钱,却不让母亲过好日子,一定要自己养母亲,又何必把钱都分给弟弟,这难道是孝?

再者,若母亲知道了,岂不日夜思念孙儿,日夜责备自己?这难道是孝?

再者,侍奉、孝顺父母固然是儿女本分,然而以孝顺为名而牺牲自己的子女,就称不上是孝顺了,只是以孝为名而杀人了,当然,在郭巨眼里,子女只是自己的所有物,谈不上生存的权利。

相对而言,对于父母,自己只是所有物。孝子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以父母的决断为决断,孝子就是忠臣,忠臣就是以皇帝的标准为标准,以皇帝的决断为决断,良民就是以父母官的标准为标准,以父母官的决断为决断。

这样的故事,居然进入《二十四孝》,流传至今,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越是泯灭人性,越是要大力宣传,已见前文。因此,《二十四孝》出现在宋代之后的元代也不奇怪了。

比如王祥卧冰已经戳穿,要真卧了冰,冻毙了、淹死了更为不孝。再说说杨香扼虎,当老虎叼去父亲,十四岁的杨香手无寸铁,只能踊跃向前,自无可疑,但宣传不会游泳的小孩奋不顾身去救溺水者,与此同一发源,舍己为人是不错,然而宣传这个却有误导杀人的嫌疑。

宣传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为了宣传而造假也是一种传统,孙子说:“兵不厌诈”,套到宣传上,就是“宣传不厌诈”,原则在于目标正确,就证明手段正确。舜、王祥的故事都是典型,并不说作者故意的欺诈,而是作者有意无意的在误读和曲解历史。雷锋的日记、张铁生的考卷,就存在故意的篡改,究其思路,还是一致的。
花香和花
2024-01-09 09:00:04
今天,在【搜神记】里,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讲从前有个太守的女儿,爱上了父亲手下的一个男子,无法相见,就派侍女偷来一盆他洗过手的水,喝掉了,女孩自此怀有了身孕,生下了一个小孩子。等孩子长大些,太守把他带到了厅堂上,要他指出在场的人中哪个是他的父亲。小孩爬到了那个男子身前,想扑到他怀里。男子不认他,一把将他推开了。孩子跌落在地上,就化作了一滩水。

整整一个下午,我都念念着那个情节。一个稚拙懵懂的小孩子,一眼认出了自己的亲人,满心欢喜地拔足奔去,期待着一个像河流汇入大海一般的拥抱,但是,一双冷硬而推拒的手,像是掀起了一道无情的遮天蔽日的巨浪,扑面劈来,将他狠狠地从身边推开了。在凌空坠地的那一个瞬间里,孩子脸上原来的笑容像花朵枯萎在枝头上,他还来不及怨,他只是没想明白,糊涂而迷惘,微张着嘴巴,眼睛睁得大大的,徒劳地想要倒映出那个男人脸上哪怕一点点的慈爱和疼宠,但那种失望难以抑制,就像他急剧下落的身体一样。最终,他柔软的身躯撞击到坚硬的地面上,仿佛自最深处破裂,奔流出汩汩的液体,整个身体溅起一朵巨大的水花。他就在自己的父亲面前,化作了一滩水。

这幅场景,每想一遍都会落泪。这个小孩子,好可怜。血浓于水,如果他是父亲的血,那他父亲大概不会不要他吧。可惜,血水有别,他不是血,只是水。水的命运,从被一瓢一瓢舀到盆子里开始,就是等待着被人使用,然后被人遗忘,倾倒到土地或者沟渠里去。一个男人,他一共就那么多血,但是这一生,他要用好多好多水。这些水,最好和他两两相忘,才不会伤心。

故事里的小孩,是倾注了思念和爱恋的水,他没有办法忘记那个人,但那个人早已经忘记他了,一个人,怎么会记得曾经用过的一盆水呢?于是,那个失望的小孩,就只能化作一滩伤心的水。

只是,化作一滩伤心的水,这个结局太让人难过了,我好想把它改掉。如果可以,我要换一个善良宽和而有担当的男子。当一个天真的孩子向他跑来,笑容无邪,双臂张开,乳燕投怀一般渴望着一个父亲的拥抱。即使这个孩子是陌生的,古怪的,甚至是不好看的,他也不会怯懦地躲避,冷酷地拒绝,或是恶狠狠地把孩子推倒在地。他只是慷慨地献出了自己宽厚的胸膛,以有力的手臂,把这个柔弱的孩子揽入怀抱,像所有温柔的、可以依靠的慈父一样。

那么,在那双温暖而让人安心的臂弯里,那个水孩子,也是会慢慢地融化掉的吧,但是这次,他不再是一滩伤心的水,他是从父亲怀抱里流淌下来的一弯幸福的河。

----------------------------------------------------------------------------------------------------------

补记:

看了大家的评论,我觉得为了避免对这个小故事的结局产生误会,还是解释一下比较好:)

我所写到的,只是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故事并没有戛然而止,它真正的结局是:在太守的盘问下,女儿说出了实情,太守就很开明地让女儿和这个男人结婚了。是古典小说中一贯的欢喜团圆的结局。
  
但是,真的是所有人都团圆欢喜么?女人,男人,太守,都有了好的结局,只有那瓢水,幻化成人,完成了表白的使命之后,又化还成水,估计在婚礼之前,就默默地蒸发掉了。没有人会去多想曾经是个孩子的水的悲喜,所以,我所指的“令人难过的结局”,是指那个水孩子的结局。
  
我不太关心女人有没有爱对人,或者男人是不是值得爱,我关心的,只那个被人拒绝被人忽视的水孩子的感受,很主观地想给他一个好的归宿。尽管最后都要化作一滩水,我也希望他是在温暖的怀里幸福的融化,而不是以拒斥冷硬的姿势抛洒在地下,这样子,男人,女人,太守,还有一滩水,都会是幸福的。
          
P.S.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儿化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一下:)
              

2009年5月15日中午

影片短评

猜你喜欢

相关影视作品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

一起看影院为您提供《搜神记》的演员、导演、剧情简介、影片详情、常见问题、在线播放等相关信息,为您观看搜神记提供最有价值的影音参考!

本文链接:如果喜欢这部影片《搜神记》 在线观看,转载:https://m.stone009.com/movies/106418.html请保留本文链接。

一起看影院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Copyright©2023 一起看影院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APP下载